食安問題層出不窮 打擊黑心食品新利器

作者: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4年2月14日 下午5:25(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有鑑於食品安全與國人健康息息相關,基隆市政府衛生局為此特地新增重金屬檢驗精密儀器「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作為打擊黑心食品的利器,並於今(103)年2月14日正式啟用。

由於毒性重金屬會累積在食物、飲水、土壤產出的農作物及空氣中,一旦進入人體內就很難自行排除,而台灣農田灌溉水源就曾受到工業廢水非法排放影響,導致水田土壤與稻米遭受重金屬汙染,威脅食品安全與國民健康。加上近期又再度發生電子工廠疑似偷排放工業廢水汙染事件,毒性重金屬的危害再度浮上檯面。

食品中危害人體的重金屬含量濃度極低,需要仰賴偵測靈敏度極高的設備方可檢出,而「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機組就是測定微量元素的關鍵分析工具,是一種多元素分析技術,具有極佳偵測靈敏度及超高效率的樣品分析能力,透過這台機組可提供包裝飲用水、食用菇類及食米中重金屬含量的測定服務。

而包裝飲用水中六種重金屬元素(包含鉛、鎘、砷、銅、鋅、汞)不但可一次上機同時測定,最終報告也只需要不到一週即可完成,大幅提升檢驗效率。目前基隆市衛生局檢驗科實驗室也已通過食品藥物管理署的認證。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傳,國人愈來愈重視食品中內含物及外添加的成份,信譽良好的業者也積極尋求方法確保所出產的食品未遭受上游不良原料來源而被波及。基隆市衛生局長吳澤誠呼籲民眾,倘若對所購買的食品有疑慮、或有廠商業者對出產食品及營業衛生有自主管理需求,都可至衛生局申請辦理檢驗;目前受理的檢驗項目,包括食品中微生物、化學成份、外添加物、化粧品美白成份、營業衛生等逾30項。

……..文章來源:按這裡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修訂的省思

台灣新生報 – 2014年2月11日 上午12:00

近年來國內食品安全屢出紕漏,引發了很大的社會風暴,從前年的塑化劑汙染、農藥殘留、毒澱粉到去年的混油事件等,造成消費者莫大的惶恐,寢食難安;業者亦蒙受重大損失,投訴無門。有鑑於此,食品衛生管理單位連續二年緊急修正食品衛生管理辦法,希望能遏止不肖廠商繼續侵蝕國人的健康。除了源頭管理及道德良心外,唯有加強管制才是維護食品安全的康莊大道。

本次修法,在兼顧「捍衛食安」、「實際運作」和「經濟貿易」的原則下,終於在今年元月二十八日在立法院臨時會三讀通過,並於二月五日公布實施之,使國人的食安保障又向前跨出的一大步。

為強調食安,原「食品衛生管理辦法」修正為「食品安全衛生管理辦法」,所增訂的條文又加重了黑心食品業者摻偽造假的罰金及刑度。若遭起訴者最高可重罰到八千萬,刑期可加重到五年,並增訂食安基金、第三方查驗、基改食品查驗登記以及內部員工檢舉的吹哨條款等多項重大改革,以符合社會大眾的期待與安求;而朝野所僵持的複方添加物的規範,在朝野各讓一步的情況下取得共識,未來基因改造食品,將建立供應來源流向的追蹤管理,複方食品的添加物,未來只能使用主管機關准用的食品添加物組成。衡諸國內的現實環境,尚可接受。

食安所牽涉的層面很廣,加強管制固然是最實際、最有效的辦法,但很難面面俱到,最根本的還是業者要有永續經營的概念和職業道德觀。知名的大廠商,投資金額龐大,往往會注重品牌和經營風險,不易冒險觸法;倒是一些地下工廠反而不易掌控,如何落實食品安全衛生管理辦法才是未來維護食安的重要關卡。政府除了積極修法來遏止不肖廠商外,加強政令宣導和食安教育為不可或缺的配套措施。媒體也需善盡督導的社會責任,不要抱持「見獵心喜、唯恐天下不亂」的商業心態,反而會引發社會的動盪與不安。換言之食安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全民的責任,盼業者和消費大眾能記取過去的慘痛經驗,勿再重蹈覆轍。(本文作者為美和科技大學食品營養系講座教授陳景川)

……..文章來源:按這裡


食管法修法 民團籲「一條都不可少」

民視 – 2014年1月26日 下午2:01

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法,可望在28日立法院臨時會進行表決,不過民進黨團要求增列包括複方添加物查驗機制,和基改食品透明標示入法,卻遭到國民黨和衛福部,以可能影響台灣國際貿易障礙,期盼踩煞車,今天主婦聯盟聯合專家學者召開記者會,呼籲馬政府如果連人民健康把關工作都做不好,還談什麼拼經濟。

黑心食品層出不窮,就連灶神都招架不住,還好救星出現了,原先飽受黑心食品荼毒的灶神,一看到食管法變得全身是勁,主婦聯盟透過行動劇,呼籲馬政府食管法修法不能光喊口號,尤其28日可望將付表決的食管法修法提案,包括食品複方添加物查驗,和基改食品透明標示,非得入法不可。

已故食安權威林杰樑遺孀,譚敦慈也現身說法,強調為國人健康把關,才是馬政府的當務之急,因為目前國民黨團和衛福部,認為食管法修法應參照國際做法,否則可能導致對外貿易障礙,但民進黨團要求,如果不把複方添加物,和基改原料查驗登記強制入法,食管法修法效力將大打折扣,食管法修法在即,朝野兩黨,政府民間多方角力,修法成敗28日見真章。

……..文章來源:按這裡


焦糖色素超量攝取不易 醫:勿過度恐慌

作者: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3年12月31日 下午6:21(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焦糖色素是台灣、美國、紐澳與歐盟以及CODEX(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都核准的添加物。為了確保民眾飲食安全,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在11月25日公告「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修正新制,特別嚴格規範食品添加物中的焦糖色素使用。

大統長基黑心油事件重挫國人對於食品安全的信心,一時之間人心惶惶,不少消費者過去認為天然的尚好,卻慘遭黑心廠商無情欺騙;大統事件喚起民眾對於食安的重視,也喚醒政府全面檢視除天然食品外,包含食品添加物對於大眾健康的影響。

食藥署食品組組長蔡淑貞指出,原先焦糖色素被視為天然色素,但新制上路後,現已成為添加物,必須加強管理。例如,不管是製造食品或是輸入食品,如使用焦糖色素,都需申請查驗登記,確實登錄,販售業者也需有查驗登記證。

事實上,食品添加物常見於食品和飲品中,目的是用來改變食品的色澤、氣味、或調整食物口感及延長保存時間。食品添加物種類繁多,幾乎無所不在,其中又以焦糖色素使用範圍最為廣泛,包括烘焙食品、麵包、咖啡、醬油、啤酒及部分飲料都添加焦糖色素。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說明,焦糖色素屬於人工添加物,屬於著色劑的一種,沒有營養、沒有味道,純粹只是為了讓食物顏色好看,增加食欲;以醬油為例,就會添加焦糖色素,調製成黑褐色,以符合消費者的喜好。

「只要在合法範圍內使用焦糖色素,就是安全!」蔡淑貞強調,從源頭開始管理,配合製程規範,即可嚴格把關原料中添加物成分,確保民眾食的安全。

新制將焦糖色素製程分為四大類,第三類及第四類焦糖色素可能於製程中生成「4-甲基咪唑」(4-MEI)。顏宗海醫師指出,第三類以醬油、啤酒為主,第四類則為可樂。為此,在「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將第三類焦糖色素的4-甲基咪唑含量規格訂為200mg/kg以下,第四類焦糖色素的4-甲基咪唑含量規格訂為250mg/kg以下,標準與歐美國家一樣嚴格。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標準,以可樂為例,一名60公斤的成人每天得喝超過千罐可樂,才會達到醫界公認的危害含量標準,但正常成人要在一天內喝到這麼多可樂,根本是不可能的事。顏宗海醫師強調,不管是醬油或可樂等碳酸飲料,民眾都不會有攝取過量焦糖色素的問題,例如吃水餃時,通常只是沾一些醬油,而可樂也是偶而飲用,所以消費者不需過度恐慌。

……..文章來源:按這裡


食品不安年 黑心油、毒澱粉最駭人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12月9日 下午3:32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人生開門七件事,但2013年從頭走到尾,國內食品安全接連出槌,堪稱健康飲食的「黑暗時代」。究竟,這一年來發生了哪些重大的食安危機,華人健康網幫民眾回顧和整理出前10名,期許各界找出改善方法,化危機為轉機,讓民眾食的安心!

第1名:黑心油品爆不停 民眾DIY榨油夯

10月中旬,位於彰化縣內的製油大廠「大統長基食品公司」,爆出標榜百分百西班牙進口特級冷壓橄欖油製成的「大統特級橄欖油」,其實是用低成本的葵花油和棉籽油混沖而成,實際的橄欖油含量不到50%,更讓人驚訝的是違法添加「銅葉綠素」調色。

再經衛生稽查人員持續追查,發現該公司所生產的油品,幾乎每一品項都有摻假、混充的現象,負責人高振利以涉嫌詐欺取財等罪嫌遭起訴。除油品之外,大統長基還傳出用發霉的香菇殘根、進口的濕蠶豆、冷凍20年的腐魚製作沙茶醬;用食用酒精添加香料製成料理米酒等。

而油品摻雜棉籽油和銅葉綠素的潘朵拉匣子一開,各廠牌食用油的安全和品質管控也連環爆,分別有摻假、混充、標示不實等問題,包括大統長基代工生產的台糖葡萄籽油摻入銅葉綠素;富味鄉生產的麻油和花生油混有棉籽油;頂新製油屏東廠購買大統長基的問題油品,用於製作味全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多項產品;就連老廠牌福懋也因混油遭檢方偵辦。

黑心油風暴重挫民生健康和消費市場,就連優良食品GMP認證也蒙上灰塵,讓衛生福利部被迫總動員,展開全國性的油品稽查檢驗。但不少民眾為了健康,寧可自行榨油。

不過,銅葉綠素不僅讓用油民眾「臉都綠了」,就連看似「健康」的「五木拉麵」系列產品,也跟著遭殃,遭原料進口廠商以「銅葉綠素鈉」充當天然葉綠素所騙。

第2名:毒澱粉混出彈牙口感 粉圓、粄條難逃毒害

珍珠奶茶、客家粄條、九份芋圓等產品都是台灣知名美食,但食品藥物管理署經舉報有業者在食品中添加未經核准的「順丁烯二酸」化製澱粉,長期過量食用可能導致腎小管壞死、急性腎衰竭。國內毒物專家曾指出,台灣人洗腎率居全球之冠,可能原因就是這類毒澱粉所致。

此波毒澱粉事件就像2011年的塑化劑事件,業者為撙節成本和迎合消費者的喜好口感,在番薯粉或其他澱粉中添加廉價的工業用化製澱粉,受到波及的食品種類繁多,大多是香Q彈牙的國民美食,包括粄條、芋圓、粉圓、黑輪、天婦羅、肉圓、粉粿、米粉、蚵仔煎等。

除了添加有毒化工澱粉之外,其他黑心澱粉事件,還有廣受大小朋友喜愛的「義美小泡芙」系列零食,因龍潭工廠使用過期原料,讓在塑化劑風波被譽為「食品界模範生」的義美食品,頓時失去消費者的信心。

……..文章來源:按這裡


向黑心食品宣戰 江:禁三分鐘熱度

民視 – 2013年11月30日 下午2:00

食品安全問題連環爆,搞的全國民眾人心惶惶,衛福部上午舉行全國食品安全會議,衛福部長邱文達,宣佈包括鮮奶、醬油、茶葉等13種重要民生物品,將是下一波全面清查重點,1年之內要將黑心業者趕出台灣,行政院長江宜樺,重話要求各部會把食品安全,當作最重要的事情,絕對不能只有三分鐘熱度!

總統馬英九、行政院長江宜樺、衛福部長邱文達,聯手打擊黑心食品,在全國食品安全會議上,他們要向黑心食品業者宣戰。

1年內要讓台灣民眾可以吃的安心,包括食用油、醬油、鮮乳、茶葉、蜂蜜、食米、年節食品、雞蛋、團購美食、素食摻葷、麵包、蔬果汁、有機食品,會展開全面清查。

江宜樺更要各部會繃緊神經,馬江帶頭,要各部會上緊發條,不過農委會卻幫爆發混裝米爭議的業者緩頰。

每次爆發食安問題,相關部會總是大動作宣示決心,會不會又是雷聲大雨點小,全國民眾都在看。

……..文章來源:按這裡


媒體瘋檢驗 學者:消費者團體檢驗更可行

作者: 沈雅雯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3年11月26日 上午11:39

食品事件層出不窮,近來媒體為了善盡把關的責任,經常主動送驗食品,進而踢爆黑心事件。不過,在本次的牛奶風暴中,卻引發媒體與政府單位之間對於檢驗方法的爭論。有學者認為,媒體資源有限,公信力容易受到質疑;也有學者指出,政府應該參考國外的做法,讓消費者團體負責檢驗,形成有效的第三方監督。

商業周刊踢爆牛奶事件,卻引發軒然大波。美和科大農水產檢驗服務中心主任陳景川直言,牛奶事件讓台灣「全國皆輸」,媒體處理過程不夠嚴謹卻急著爆料,不但引起社會恐慌,也斲傷自己的公信力,廠商、酪農、政府也同樣受到質疑與傷害。

陳景川說,他反對媒體以自行送驗食品再加以踢爆的方式處理新聞,因為媒體資源不如政府,往往只能抽取少量樣本檢驗,代表性不足,卻引起消費者莫大疑慮。

台大園藝系教授、台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祕書長許輔則認為,媒體監督政府值得肯定,這次政府與商周間的爭議,主因在於商周使用的方法不是國家認可的方式,不過這不代表商周的質疑毫無道理,農委會仍然應該了解商周驗出這些代謝物的原因。他說:『(原音)農委會這邊還是應該去追查說為什麼陳老師會看到這一些代謝產物,到底真的是牛吃草來的,還是說酪農他有使用抗生素,這一些是農委會應該要去瞭解。』

許輔說,就是因為社會對於政府抽驗機制沒有信心,才會有那麼多媒體自行送驗食品。他建議台灣參考德國的做法,由政府補助民間消費者組織來檢驗食品,真正做到第三方把關的功能。

……..文章來源:按這裡


大學無毒食品價格貴 訂單反成長

作者: 徐培峯 | TVBS – 2013年11月24日 下午5:21

黑心食品問題延燒,讓民眾吃的不安心,現在連白木耳都可能殘留棉酚,如果累積在身體裡,恐怕會造成不孕,台中幾所大學標榜的無毒食品,成為民眾首選,有宣稱無毒栽培的白木耳,不用投藥的白蝦和從養牛、擠奶到包裝成品,全程一手包辦的牛奶,雖然價格比市面上貴,在食品安全中,給民眾另一個選擇。

這杯沖泡點心,高腳杯裡面的冰糖飲品,還有麵條,都是用白木耳做的,宣稱沒有毒素,打開恆溫室的門,每一瓶白色木耳,底下養分全都是天然木屑,取代傳統棉子殼種植,避免可能的棉酚毒素,這是亞洲大學教授獨創的無毒栽培法。亞洲大學菇類研究中心林俊義:「進口的白木耳有二氧化硫,和農藥的問題。」台灣的白木耳90%是大陸進口,都用棉仔殼種植,教授說,產生的棉酚,就跟大統的棉仔油一樣,累積的毒素會造成男性不孕,消費者對食安的問題又多了白木耳這一項。通路商劉盈志:「食安風波後,這2、3週詢問度增加,訂單增加2倍。」這是逢甲大學水利系改良的無毒白蝦,教授說,一般養殖白蝦大部分的業者都會投入藥劑,希望白蝦快速長大,但是殘留的毒素吃多了,對身體也是有害;東海大學校內實習農場,從養牛、擠奶到包裝成品,一手包辦,牛奶品質由教授完全掌控。食安的風波,讓民眾不知道可以吃什麼,現在各大專院校食品相關科系紛紛投入無毒食材的研究,雖然白蝦跟白木耳比市面貴2倍,但學校希望給民眾多一種安心的選擇。

……..文章來源:按這裡


求償黑心食品 電子發票成利器

作者:

記者林上祚╱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3年11月24日 上午3:02

黑心食品事件頻傳,消費者常因未留存統一發票求償無門,電子發票正好能解決問題。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表示,電子發票平台會保存過去六個月電子發票,但重大爭議事件(如大統食用油)最長可保存十年,民眾將可具體求償。

多數民眾保存統一發票,兌獎後即丟棄,黑心食品事件爆發後,卻因拿不出當時消費的發票,無法求償。財政部南區國稅局表示,先前塑化劑事件,悅氏礦泉水生產摻有問題起雲劑運動飲料,最後因為只有一名消費者留存發票,只需賠償新台幣九元。

財政部南區國稅局表示,使用電子發票,是消費者最聰明的自保之道。消費者可利用悠遊卡、全聯福利卡等載具索取電子發票,一旦發生食安爭議,可至財政部電子發票整合服務平台,查詢半年內的發票交易明細。

至於超過半年以上的交易,也可撥打電子發票服務專線,經確定身分後,留下個人聯絡資訊,財政資料中心查得資料後,會提供消費者單據協助辦理退貨。

財政資訊中心主任蘇俊榮表示,以大統食用油為例,最近有不少申辦電子發票民眾,在全聯超市買到問題油,到該平台列印發票後,向全聯要求退貨。

蘇俊榮表示,財政資訊中心電子發票系統可保存長達十年;先前爆發爭議的胖達人,因為沒有電子發票,民眾只能靠紙本發票求償,從善盡企業責任角度,企業更應加入電子發票平台。

此外,電子發票系統未來也能找出問題商品的流向。

以這次重大食安爭議事件為例,不僅從西班牙與義大利進口橄欖油,被懷疑摻雜葉綠素銅,有些涉及到進口後在台重新分裝,行政院正在研究如何將上游的關務系統,結合終端電子發票系統,找出問題油最終流向。

……..文章來源:按這裡


食在監督 新北市食品檢舉獎金無上限

NOWnews – 2013年11月19日 下午4:49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食品安全問題近來持續發酵,新北市政府今(19)日於市政會議正式通過「新北市檢舉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案件獎勵辦法」,經11月20日公告後即生效,對於檢舉獎金發放有重大突破,明訂現職員工檢舉不法重大案件,檢舉獎金發放比率提高至50%。此外,檢舉不法重大案件檢舉獎金保證不低於100萬元,最高無上限,鼓勵全民監督不法食品,打造安心飲食環境。

新北市衛生局表示,今日通過「新北市檢舉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案件獎勵辦法」有3項重點,第一、窩裡反條款:鼓勵食品業者現職員工勇於舉發不法黑心廠商,違法案件經認定為特定重大案件者,因而查獲具體違規事件者,經確認檢舉人於檢舉時仍為現職之食品業者員工,依其情節輕重,按實收裁罰金額50%發給獎金。

第二、檢舉重大案件檢舉獎金保證不低於100萬元:違法案件如依食品衛生管理法第44條及第47條規定,經新北市政府命令歇業、停業一定期間、廢止公司、商業、工廠之全部或部分登記事項,檢舉獎金保證不低於100萬元。第三、檢舉案判決有罪至少發放3萬元檢舉獎金:針對檢舉案件雖未涉及實收裁罰金額,但只要案件經法院有罪判決確定,衛生局仍定額發放3萬元檢舉獎金。

新北市衛生局進一步說明,檢舉人只要在違法案件未經發覺並開始調查前,以書面、口頭、電話、傳真、電子郵件或其他適當方式記載涉嫌違法相關事實,並由檢舉人確認並留存相關基本資料,即可成立檢舉案件。檢舉案件只要經新北市政府行政處分裁處罰鍰確定或經法院有最判決確定者,按實收裁罰金額發放檢舉獎金。

實收裁罰金額60萬元以下,獎金發放標準為5%,最高可領取3萬元;實收裁罰金額逾60萬元,獎金發放標準提高為10%,不法所得利益超過法定罰鍰最高額且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情節重大者,得於所得利益範圍內裁處,檢舉獎金發放無上限。

……..文章來源:按這裡